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

還22k一個清白吧,請先檢視自己的價值及定位

聽到太多人罵22k,到底22k是怎麼來的?


「大專畢業生企業實習方案」,俗稱22k方案

當初政府在推行這個政策的心態是好的,教育部補助26,190元讓企業聘請「實習生」,扣除勞健保後,實習生實領22k,這也是22k的由來。
這個政策的推出使得了三萬八千人能夠投入職場,而即便這個方案結束了,當年的38,000人中也有六成五的留職率。

但如果沒有22k方案,那些人能這麼順利找到工作嗎?

老實說當年的政策讓受惠者能得到「寶貴的第一份工作」,有了經驗後總比白紙一張好找工作。所以我覺得這個政策本質上是利大於敝的。


22k只是個數字罷了

當然有人說,從此以後22k成了企業的標準薪資。這可能是當初政策所造成的定錨效應沒錯,所以很多人看到這個數字就「高潮」了。但是問題真的不在這個數字,而是供需法則。當大家通通爭著讀大學、研究所,甚至博士班,但相應的職缺又沒有增加。所以大家只好開始往待遇相對較差的職位找工作,然後就有「你看隔壁的那個小孩唸到碩士班結果薪水還不到四萬,你大學畢業後一定要念個研究所不然一定活不下去」這種說法。

看到同儕讀研究所,於是也跟著讀研究所,發現碩士供過於求於是又讀博士,然後跟弟弟妹妹說至少要讀個研究所不然找不到工作.....於是就進入了惡性循環,大家永遠在跟風、讀書、嚇自己。


改變心態吧,教育不是為了讓你找個好工作,而是希望你適性發展

在台灣,高等教育是分一般、技職、跟師範體系的,為的就是因材施教。但大家往往對技職體系不屑一顧,搞到最後技職體系也沒守住貞操,紛紛改稱「科技大學」,放棄了最重要的技職訓練。搞到最後大家讀出來都一樣,科大出來的不會修水電不會車床不會修馬達,也不想進生產現場學習,人人都想坐辦公室。
但退一百步來說,其實這樣也ok,因為這是你的選擇,喜歡讀書就讀吧~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你有了「讀好書就可以拿高薪」的錯覺?現在的文憑很貴,但對職場來說一點都不值錢,為什麼?因為「好學校」是教你怎麼讀書,而不是怎麼「和職場接軌」
其實當初政府希望教育部去推動這個22k專案時,很多學校是覺得很莫名其妙的,「我們的目的是要『作育英才』,這乾我屁事?」
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大家要從心態開始改變,認真考慮自己為了什麼讀書。大家都想大學畢業後坐辦公室,才符合自己所受的「高等教育」,每月看到薪水條上的數字後就大嘆學歷不值錢。但是偏偏自己的工作可替代性太高,你不做還有一堆人等著做,「唉,還是待著吧」。
相較之下,很多藍領的薪水不知道比22k高多少了,更別提三到五年的「老手」,薪水可能隨便都是22k的3~4倍。到你家修馬桶、冷氣的可能比你的薪水還要高。

嫌薪水低?承認吧,你只是不想把手弄髒而已。


假設你是老闆,你會.....?

案例一

如果我今天要雇一個應屆畢業生當工程師,一樣的錢我寧願雇學士,而不是碩士甚至博士生。Why?很簡單,因為學校絕對沒教我需要的技能,反正我還是要從頭訓練,學士、碩士、博士對我來說有差嗎?

真的沒差嗎?ㄟ.....讓我想想......

有!
一,大學畢業的比碩士少操兩年、比博士少操2+n年,別講熱情,光講體力就比你不知道好多少。
二,一樣的薪資,「學士感激、碩士無感、博士嫌少」。

所以你說我幹嘛不請個學士就好?


案例二

如果你當了老闆,今天要找一個行政助理,門檻超低。現場有10位畢業生搶著應徵,學歷都差不多,私立xx大學xx管理系之類的,個性或積極度也看不出有什麼不同,而期望待遇從2萬到4萬都有,你會願意花多少錢?


結論勒?

  1. 問題不會全都在政府,如果你自覺被虧待,也請好好檢討一下自己
  2. 如果你真的覺得賺錢最重要,那別急著念研究所,多賺兩年的薪水再加上年資絕對比得上一個碩士學位
  3. 想賺錢切忌眼高手低
  4. 如果你真的覺得辦公室就是你的歸屬,而且念了一堆書也拿不出什麼可以說嘴的專長,薪水的部份就別太要求了吧